中国国风书画研究院
欢迎光临中国国风书画研究院网站! 会员信息查询 Email:gf@guofeng.org.cn

来源:古今猎奇

位于云南昆明滇池湖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,有 “天下第一长联”、 “海内第一长联”、“古今第一长联”、“天下第一长联”之称,他是何人所写?有何特别?为何陈毅、郭沫若、梁羽生、毛泽东等人都对它赞赏有加?

昆明大观楼

大观楼长联为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,孙髯翁由于大观楼长联被后人尊称为联圣。大观楼长联原文用繁体字书写,无标点符号,多至一百八十字,对仗工整,旷古未有,震动儒林。大观楼长联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背景。昆明大观楼于清康熙年间建成后,由于该楼西近华浦,濒临滇池草海北滨,遥对西山,凭栏远眺,青山绿水,烟鹭沙鸥,云鬟雾鬓,一时文人雅集,墨客登临,填词作诗,但无不是粉饰太平,为统治者歌功颂德。孙髯翁对此十分鄙薄,联系当时官场腐败,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,诗人有感而发,于约公元1765年登临大观楼时写下了这副对联,在写景的同时触景生情,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。

大观楼长联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,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。下联联想云南历史,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规律。大观楼长联写成后,由于其在联中揭示了封建王朝必然衰亡的历史规律,自然也埋有清王朝也必然衰亡的伏笔,这些叛逆思想必然为当权者及其帮凶所不容。但是由于长联已广为流传,深得人心,他们又不敢公然撤消这副著名的长联。于是就有人用篡改字句的办法,仿照孙髯翁的格式,另外又写了两副大观楼长联出来,企图通过改变其思想内涵,替代原有的长联,为封建统治者所用。但改来改去,总是弄巧成拙,造成不少笑话,与长联一道流传下来,反而扩大了孙髯翁大观楼长联的影响。

昆明大观楼曾于咸丰七年(1857年)清军镇压回民起义时被焚毁,同治五年(1866年)重建,历时三年建成,此即现今所见的大观楼及附属的建筑群。民国五年(1916年),大观楼辟为公园,解放后又经多次修建,并加大扩充,现已成为大型旅游区。至今大观楼三楼悬有郭沫若1961年登大观楼诗句:“果然一大观,山水唤凭栏。睡佛云中逸,滇池海样宽。长联犹在壁,巨笔信如掾,我亦披襟久,雄心溢两间。”现在所挂长联是光绪十四年(1888年)由云南剑川人赵藩重书。

赵藩像

正如岳阳楼以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、黄鹤楼以崔颢《黄鹤楼》诗、滕王阁以王勃《滕王阁序》显名一样,大观楼闻名天下,更是因为有了孙髯翁的《大观楼长联》,昆明大观楼也与黄鹤楼、岳阳楼以及滕王阁一起,并列为我国四大名楼。

除郭沫若外,很多名人在看完大观楼长联后,也对大观楼长联赞赏有加。陈毅在看完了大观楼长联之后,赋《题大观楼诗一首》,赞道:“滇池眼中五百里,联想人类五千年。腐朽制度终崩溃,新兴阶级势如磐。诗人穷死非不幸,迄今长联是预言。”香港作家梁羽生评此联:“情景交融,古今会合,浑然一体。气魄之大,无与伦比。”毛泽东对大观楼长联尤其推崇, 1958年3月,毛泽东到成都参加中央工作会议,看到了辑录在《楹联丛话》里的大观楼长联,便对照三种该书版本阅读,并圈点批注,特别是看到该书评长联:“虽一纵一横,其气足以举之,究未免冗长之讥也”时,毛泽东旁批:“从古来看,别创一格,此评不确。”

1983年,昆明大观楼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大观楼长联,全文如下:

上联

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,披襟岸帻,喜茫茫空阔无边。看: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,北走蜿蜒,南翔缟素。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。趁蟹屿螺洲,梳裹就风鬟雾鬓;更苹天苇地,点缀些翠羽丹霞,莫辜负:四围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。

下联

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,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想:汉习楼船,唐标铁柱,宋挥玉斧,元跨革囊。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。尽珠帘画栋,卷不及暮雨朝云;便断碣残碑,都付与苍烟落照。只赢得:几杵疏钟,半江渔火,两行秋雁,一枕清霜。

赵藩书大观楼长联

全文释义

上联

五百里浩瀚的滇池,在我眼前奔涌,敞开衣襟,推开冠戴,这茫茫无边的碧波,多么令人欣喜啊!看吧: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,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,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,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。诗人们!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,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,螺蛳般的沙洲;薄雾中的绿树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;还有那漫天的水草,遍地的芦苇,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。尽情观赏吧!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,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,夏日婀娜的莲荷,春天依依的杨柳。

下联

数千年的往事,涌上我的心头,举起酒杯,仰对长空感叹,那些历史长河中诸多的英雄,而今还有谁在呢?试想: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,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;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,立铁柱以记功;宋太祖手挥玉斧,面对版图,将西南划在界外;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筏渡过金沙江,统一了云南。这些伟业丰功,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!但是朝代更替之快,有如傍晚的雨,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,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;就连那纪功的残碑断碣,也都倾颓在夕阳暮霭之中。到头来,只留下几声稀疏的钟声,半江暗淡的渔火,两行孤寂的秋雁,一枕清冷的寒霜。

 

 

联系方式
邮箱:gf@guofeng.org.cn
电话(传真):010-68571730 监督电话:010-68573770
主管:中国书画家联谊会
主办:国风书画研究院
承办:北京恒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三里河南一巷国资委11号院2号楼
官方地址:http://www.guofeng.org.cn

郑重声明: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
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: 京ICP备19056208号-1
网站管理